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質性研究
Qualitative Research 
開課學期
104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潘淑滿 
課號
SW7045 
課程識別碼
330 M11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 
備註
上課教室為社會社工系館104教室。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42SW7045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質性研究是社會工作學研究所「研究」課程中必選課程之一,在研究所修習期間,必須結合碩士論文研究取向做為選課參考。若是碩士論文以質性研究為主,就必須修完質性研究課程方能進行碩士論文研究計畫。

由於研究生在大學期間大都未修過質性研究,或僅是上過單一或多種資料收集策略,因此課程設計兼顧初學者與曾經部分修習相關課程同學的需要。循序漸進幫助認識質性研究,學習如何將質性研究理論與方法結合,進而運用於感興趣或關懷的生活經驗或社會議題的探討,並將質性研究資料收集策略,轉化為田野研究行動,瞭解在田野研究過程可能遭遇與經驗的倫理與權力議題。

課程設計不僅兼顧學生對於質性研究相關理論知識、研究策略的認識,同時也希望學生透過課程培育不同視野,重新理解各種社會現象、議題及被壓迫/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。藉由實地參與研究過程,深入瞭解關懷的現象與社會議題,學習從不同視野觀看與剖析這些現象與議題,回歸以研究參與者為主體,讓少數、邊緣或弱勢族群有機會藉由研究參與過程發聲,深化對多元社會議題的關懷與了解,並達到追求改變社會目標及實踐公民目標與責任。

受限於上課週數,本課程內容無法深入介紹質性研究典範、所有資料收集策略與分析方法。本課程將著重於論述分析、敘事分析和扎根理論分析等三種質性研究理論與策略之介紹與運用。課程內容設計強調理論與實作經驗的結合,因此學生必須分成幾個小組,將論述分析、敘事分析和扎根理論分析,運用於小組成員共同決議感興趣的社會議題或現象,發展完整的研究計畫,並透過團體協力合作方式完成質性研究報告(書面與口頭),以可能發表於國內或國際學術研討會或投稿期刊論文之形式,繳交期末報告。
 

課程目標
1.介紹質性研究及其歷史發展脈絡
2.認識質性研究之多元典範、方法論與研究策略
3.探討論述、敘事和扎根理論分析理論概念、方法及其運用
4.熟悉質性研究各種資料收集策略及其運用
5.發展對多元社會議題與邊緣/弱勢人口族群之關懷
6.瞭解如何詮釋文本與撰寫質性研究報告
7.關注質性研究過程之倫理與權力
 
課程要求
預習下周上課內容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一、 中文部份
王增勇(2004)透視專家權力:以台北市居家服務場域的行動研究。應用心理學,23:51-77。
王增勇等譯(2012)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:建制民族誌入門。台北:群學。譯自Campbell, M. L., & Gregor, F. (2002). Mapping Social Relation.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.
呂美慧 (2008) M. Foucault 與 D. E. Smith 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,29(2): 71-104。
杜娟娟(2010) 名人婚暴案電子報報導之分析:婚暴迷思?防治教育? 台大社工學刊,21:55-114。
吳芝儀、廖梅花(2001) 質性研究入門:扎根理論研究分析。 台北:揚智。
張君玫譯(2000)解釋性互動論。台北:弘智。譯自Denxin, N.K.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.
潘淑滿(2003)質性研究:理論與應用。台北:心理。
蔡敏玲、余曉雯譯(2003)敘說研究: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。台北:心理。D. Jean Clandinin& F. Michael Connelly(2000) Narrative Inquiry: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. CA: Jossey-Bass Inc., Publishers.

二、 英文部份
Denzin, N. K., & Y.S. Lincoln (Eds.), (2011).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. London: SAGE Publication. SAGE Publications.
Fereday, J., & Muir-Cochrance, E. (2006). Demonstrating rigor using thematic analysis: A hybrid approach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coding and theme development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, 5(1), 1-11.
Goodson, I. F., Loveless, A.M., & Stephens, D. (Eds.), (2012). Explorations in Narrative Research. Sense Publishers.
Gorman-Murray, A. (2011).‘This is disco-wonderland!’Gender, sexuality and the limits of gay domesticity on The Block. Social & Cultural Geography, 12(5), 435-453.
Orgad, S. (2012) Media Representation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. UK: Polity.
Ramazanoglu, C., & J. Holland(2005) Feminist Methodology: Challenges and Choices, Chpt. #1, 6 & 8 . London: Sage.
Rapport, F. (Ed.), (2004). New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Research. New York: Routledge.
Voloder, E., & Kirpitchenko, L. (Eds.), (2014). Insider Research on Migration and Mobility: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er Positioning. UK:Ashgate.
 
參考書目
一、 中文部份
王增勇(2004)透視專家權力:以台北市居家服務場域的行動研究。應用心理學,23:51-77。
王增勇等譯(2012) 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:建制民族誌入門。台北:群學。譯自Campbell, M. L.,
& Gregor, F. (2002). Mapping Social Relation.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.
呂美慧 (2008) M. Foucault 與 D. E. Smith 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。台北市
立教育大學學報,29(2): 71-104。
杜娟娟(2010) 名人婚暴案電子報報導之分析:婚暴迷思?防治教育? 台大社工學刊,21:55-114。
吳芝儀、廖梅花(2001) 質性研究入門:扎根理論研究分析。 台北:揚智。
張君玫譯(2000)解釋性互動論。台北:弘智。譯自Denxin, N.K. Interpretive
Interactionism.
潘淑滿(2003)質性研究:理論與應用。台北:心理。
蔡敏玲、余曉雯譯(2003)敘說研究: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。台北:心理。D. Jean
Clandinin& F. Michael Connelly(2000) Narrative Inquiry: Experience and Story
in Qualitative Research. CA: Jossey-Bass Inc., Publishers.

二、 英文部份
Denzin, N. K., & Y.S. Lincoln (Eds.), (2011).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
Research. London: SAGE Publication. SAGE Publications.
Fereday, J., & Muir-Cochrance, E. (2006). Demonstrating rigor using thematic
analysis: A hybrid approach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coding and theme
development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, 5(1), 1-11.
Goodson, I. F., Loveless, A.M., & Stephens, D. (Eds.), (2012). Explorations in
Narrative Research. Sense Publishers.
Gorman-Murray, A. (2011).‘This is disco-wonderland!’Gender, sexuality and the
limits of gay domesticity on The Block. Social & Cultural Geography, 12(5),
435-453.
Orgad, S. (2012) Media Representation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. UK: Polity.
Ramazanoglu, C., & J. Holland(2005) Feminist Methodology: Challenges and
Choices, Chpt. #1, 6 & 8 . London: Sage.
Rapport, F. (Ed.), (2004). New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in Health and Social
Care Research. New York: Routledge.
Voloder, E., & Kirpitchenko, L. (Eds.), (2014). Insider Research on Migration
and Mobility: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er Positioning.
UK:Ashgate. 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作業  
15% 
有關質性研究典範、理論觀點運用或四種方法論之期刊評論書面報告(個別報告,約3000字左右) 
2. 
課堂討論參與  
15% 
課堂個人口頭報告與課堂討論 
3. 
出席  
10% 
上課出席及參與專題演講 
4. 
報告  
60% 
小組專題報告,包括:研究計畫之口頭與書面報告兩種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3  課程介紹
 
第2週
3/01  質性研究經驗分享與討論
 
第3週
3/08  從歷史發展脈絡認識質性研究
 
第4週
3/15  小組研究計畫報告(1):研究問題、動機與目的
 
第5週
3/22  多元典範與質性研究之關聯
 
第6週
3/29  質性研究方法論與運用I-扎根理論/主題分析 
第7週
4/05  清明節補假
 
第8週
4/12  質性研究方法論與運用II-(批判)論述分析
 
第9週
4/19  質性研究方法論與運用III-敘事分析
 
第10週
4/26  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

 
第11週
5/03  小組研究計畫報告(2):文獻和研究方法 
第12週
5/10  資料收集策略及其運用 
第13週
5/17  老師請假一次 
第14週
5/24  行動研究與個案研究法 
第15週
5/31  文本再現(representation)爭議/insider and outsiderness/ 
第16週
6/07  質性研究倫理/權力相關議題 
第17週
6/14  期末報告-小組研究計畫(口頭)總報告(3)